腸道菌與長新冠 (long-COVID) 真的相關嗎?
- enchia
- 2022年5月13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撰文:蔡英傑教授
新冠疫情邁入新階段,很多國家明明每天還有幾萬,幾十萬人確診,照樣開始解封,連口罩也想免了。我國每日確診人數也快速向萬人邁進,據信高峰要達到五萬,甚至十萬。疫情進展到這個階段,勢必要加速學習與病毒共存了。
新冠肺炎並不是說PCR檢測轉陰了,病就好了,各種千奇百怪的後遺症狀繼續死纏爛打。美國一項統計五萬病人的研究列出多達55項的後遺症,前五名是疲倦(58%),頭痛(44%),注意力(27%),掉髮(25%),以及氣促(24%); 台北榮總的調查前五則是掉髮(43%),睡眠障礙(39%),關節痛(30%),疲勞(26%),肌肉痠痛(15%)等,另外憂鬱,焦慮,咳嗽,記憶衰退(腦霧),味嗅覺改變等,也是常見的後遺症。這些症狀會持續半年,甚至一年以上,被統稱為新冠後遺症(Post-COVID), 或更引人注目的『長新冠』(Long-COVID)。WHO給的定義是「症狀在染疫後3個月內出現、持續至少 2 個月」。
科學家們由過去研究流感及SARS的經驗,知道新冠肺炎一定和腸道菌密切相關,所以疫情在2019年底剛剛爆發時,眼明手快的研究團隊立刻著手探討腸道菌的角色。香港中文大學黃秀娟教授團隊首先發現感染肺部的新冠病毒居然也能在糞便中發現,而且證明 #新冠病情嚴重度和腸道菌失衡高度相關。
上個月,黃教授團隊又在《Gut》』期刊發表長新冠與腸道菌的失調高度相關。首先她們指出新冠病患有76%在六個月後竟然還有各種長新冠症狀,她們進而分析106位長新冠病患的腸道菌變化,發現有些特定腸道菌株與長新冠症狀呈現正相關(紅線),有些則呈現負相關(藍線),例如有呼吸道後遺症(如氣促)者,多枝丹毒荚膜菌(紅線)相對較多,而藍線相連的產丁酸丁香桿菌等三株菌則較少。
這項研究的重要性究竟何在? 為什麼值得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有人批判說這只是觀察性研究,沒有指出因果關係,如果統計分析另外100位長新冠患者的腸道菌和症狀,也許就得到另外一些有正或負相關的菌株。說得沒錯,但是就我看來,長新冠嚴重影響全球至少上億人的生活品質,香港中大這項研究清楚證明長新冠和腸道菌的平衡相關,甚至指出可以藉由分析腸道菌相,預測發生長新冠的機率。 更重要的是,這項研究同時也指出『保健好自己的腸道菌,對預防或舒緩長新冠很有幫助』。
圖片出處: 《Gut》 71:544-552, 2022; edited by Jenny Huang
Comments